规划 设计 制造 施工
一 站 式 服 务 提 供 商

房价居高不下 柜族委身廉价集装箱活动房屋

2012年9月8日

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催生出一系列“蜗居”新词汇,如“胶囊公寓”、“柜族”、“蚁族”等,新奇背后是加速推进中国保障房建设的迫切性。

与聚居在集体宿舍的大学生“蚁族”不同,“柜族”大多是居住在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中的农民工。在长沙、上海、东莞、深圳等地,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已屡见不鲜。

每平米动辄上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对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低收入者来说只能望房兴叹,而公租房、廉租房又“一房难求”,无奈之下,“柜族”、“蚁族”应运而生。

“柜族”们用二手集装箱做其“房屋”的整体骨架,那里除了舒适度低,冬冷夏热外,有的还未通水通电,生活十分不便。另外,由于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大都没有占地许可,居住人往往提心吊胆,随时担心“房子”会被吊走。

但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因价格低廉,还是受到一些低收入者的青睐,将其作为过渡性住房。针对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商人开始订做、购买二手集装箱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对外出租。“每个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每人每天6元”的广告在成都、深圳等地见诸报端。

事实上,用二手集装箱作为住房并非中国首创。在英国伦敦东部有一个“盒子公园”,由60个二手集装箱拼凑而成。“盒子公园”是一零售商务中心,内有各种店铺。但与中国“柜族”是在生活所迫下作出的无奈选择不同,英国人的集装箱活动房屋(又称住人集装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低碳节能的建筑方式是加以宣扬的。

除二手集装箱外,“电缆井”、“涵洞”、“三轮车”、“大篷车”等也成为许多中国城市边缘人的“蜗居”之所,这些别出心裁的居住方式无疑折射出目前低收入民众对保障房的渴求。

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间,全国基本建成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约1700万套。逾2600万户城镇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保障房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但问题也同时存在,保障房申请困难、公房私用、区位偏远、质量低下,每一条负面消息都牵动着盼房民众的神经。

围绕房子出现的“蚁族”、“柜族”等新词汇,传递出城市底层民众的无奈和辛酸。而要让“蚁族”、“柜族”们不再另类“蜗居”,中国保障房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新闻:

查看更多集装箱房屋|集装箱活动房|住人集装箱|集装箱住宅|集装箱建筑|二手集装箱新闻资讯